已展示所选标签的搜索结果
奥托·尼古拉,德国作曲家、指挥家。生于哥尼斯堡。1833年到罗马研究前人的音乐作品,后任普鲁士驻罗马大使馆的管风琴师。1841年任维也纳皇家歌剧院的首席乐长。1842-1847年曾举办以贝多芬交响乐为主的定期演奏会。1847年任柏林大圣堂合唱团与皇家歌剧院院长。主要作品为两部交响曲以及歌剧序曲、室内乐曲、钢琴奏鸣曲、宗教乐曲、歌曲等。代表作是歌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序曲。
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年出生于意大利东部威尼斯海湾的港口城市佩萨罗,1868年逝于法国巴黎),意大利作曲家,生前创作了39部歌剧以及宗教音乐和室内乐。罗西尼18岁时他的第一部歌剧《婚姻契约》(La Cambiale di Matrimonio)在威尼斯演出。从1810年到1813年他还写了其他一些不很出名的歌剧。他的第一部成名的歌剧是《坦克雷迪》。在他的近四十部歌剧中影响较大的还有《灰姑娘》、《鹊贼》及《摩西在埃及》等。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世人普遍认为其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尊称他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他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他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他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赞颂上帝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他的音乐最初就是从被称作赞美诗的路德圣咏而产生的。通过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结合了当时流行的通俗之声。在音乐形式上他无意创新,而是把现有的形式推上顶峰。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意大利作曲家,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剧:《纳布科》、《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奥赛罗》、《阿伊达》、《西西里晚祷》、《法尔斯塔夫》、《假面舞会》、《唐·卡洛斯》;声乐曲:《安魂曲》、《四首宗教歌曲》。威尔第作为举世不过二三位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之一的地位是无可非议的。他与瓦格纳一样一生投入歌剧创作和改革的事业,作出了与瓦格纳不相上下的、但又各具特色的巨大贡献。在19世纪50年代,他成功地创作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等歌剧,把意大利歌剧从神话传说转向了现实世界。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海顿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贾科莫·梅耶贝尔(1791-1864年),德国作曲家。梅耶贝尔虽然出生于德国的柏林,但却是19世纪法国式大歌剧的创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梅耶贝尔从小学习钢琴,后师从克雷门蒂学习作曲。1813年前后,梅耶贝尔开始涉足歌剧领域。 梅耶贝尔一生作有17部歌剧。他的大歌剧通常取材于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事件和宗教冲突,充分展示了进步与严肃的思想主题。他对剧场的各种效果非常熟悉,也知道如何满足听众需要。他把德、法、意的歌剧传统和自己的构想柔为一体,创作出新的形式。他的歌剧故事发展紧凑,情节动人,人物情感鲜明,在戏剧结构上,他注重幕与幕之间的对比。他重视声乐的感染力,精心挑选演员。在乐队写作方面,他强调戏剧效果,配器色彩,因而名噪一时。
适合幼儿园、早教节目、儿童游戏、儿童节、商场儿童专区配乐使用。
律动较简单,适合宝宝学习走路、爬行。小小的步子一步一步,踏在地上,不怕摔倒,勇往直前。用途:广告宣传曲、APP、H5页面
适合线上早教(孕、育、教)亲子教育课程使用的配乐。
安东·布鲁克纳(Anton·Bruckner,1824-1896),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管风琴家;1824年9月4日生于林茨附近的安斯费尔登。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作品多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和沉思气氛;他的宗教音乐作品被誉为奥地利教会音乐的典范,3部弥撒曲继承了贝多芬《庄严弥撒曲》的传统,《感恩赞》以十分简洁的手法取得极佳的效果。 他的音乐作品除一部序曲和一部弦乐五重奏外均为交响曲,共10部;这些交响曲气势巍峨,色彩明朗,兼用古典派贝多芬和浪漫派舒伯特的传统技巧,以及古代众赞歌的手法和后期浪漫派的音调,内容多数描写精神世界;布鲁克纳他对瓦格纳敬仰备至,3部弥撒曲和第一交响曲在和声、配器方面深受瓦格纳影响,第3交响曲以瓦格纳为标题,第7交响曲结尾的哀乐是悼念瓦格纳之作;但其作品在生前多遭冷遇,他去世后多年才渐受重视。本歌单收录了布鲁克纳的音乐作品
轻快的律动,阳光的旋律,适合作为休闲益智类游戏背景音乐使用。
阿米尔卡雷·蓬基耶利(Amilcare Ponchielli,1834—1886年),意大利作曲家。1834年8月31日生于帕代诺法索拉罗,1886年1月17日卒于米兰。父亲是教堂的管风琴师。童年起随父亲学习音乐。1843—1854年在米兰音乐学院免费学习。毕业后曾在克雷莫纳任教堂管风琴师和大教堂乐长。1861年任皮亚琴察市吹奏乐队指挥。1883年起在米兰音乐学院教授作曲。此外他还在贝加莫大教堂任合唱指挥并写作宗教音乐。他的第一部成名作品是根据 A.曼佐尼的同名小说写的歌剧《约婚》(1872)。接着为米兰拉斯卡拉歌剧院写的舞剧《两对》(1873)又获成功。以后连续写了10部歌剧和一些舞剧,都获得成功。其中使他获得国际声誉和至今仍在演出的是歌剧《歌女乔康达》(一译《乔康达》,1876)。这部歌剧富于戏剧性,剧中芭蕾场面的管弦乐曲至今仍是音乐会上常演出的曲目。1884年又创作了歌剧《阿尔古娜》,获得成功。蓬基耶利是意大利近代歌剧运动的先行者,他的歌剧在不影响人声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了管弦乐的表现力。本歌单为其代表作《歌女乔康达》选段
适合亲子教育、早教使用的儿童音乐。
适合早教、亲子、儿童玩具店使用的经典儿歌。
适合家庭亲子、早教、做游戏等场景使用的儿童音乐。
适合早教节目、亲子游戏、动画片使用的经典童谣纯音乐配乐。
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德国音乐家,是德国巴洛克时期后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风琴师,当时他是相当激进的作曲家,在世所写的管风琴和键盘音乐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创作领域,在新教宗教音乐创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当高,可惜他的作品多都未能获得妥善保存,更有部分依然淹没在德国各地图书馆内。